第417章:大事故!-《美综大枭雄》
第(3/3)页
负责测试的人同样不了解具体情况,这事儿就没人了解,真正在一线贫民区的工作人员都没办法了解所有情况。
大家都是分片区的!
一次典型的,不了解底层实际情况就盲目操作的官僚主义作风导致的人为灾难!
咳咳,没有别的意思,不要联想!
只能说,事件太具有戏剧性了。
结果也太严重了!
严重到唯一知道情况的几个人谁都不敢泄露半点信息,一定是,也必须是电力公司认真负责,执行到位。
一切的责任全都是日本进口设备质量低劣造成的损失,这是共识。
(ps:美国电力公司由私营电力公司、联邦政府经营的电力局、市政公营电力公司和农电合作社4种形式的电力企业构成,任何一种形式都要考虑成本问题,没钱的当然要用烂的。)
事情定性后,加紧对损害设备进行检查,很快,一些本身就不合格的产品被检查出来。
好家伙,事情一下闹的更大了!
从华盛顿开始,一股反日本用品游行热潮被掀起,并且向着全美蔓延。
日本大使馆已经傻了,紧急联系白房子,只是里根正在气头上,好端端的在他的任期,在他眼皮子底下搞出这么一件事情来,这不是给他上眼药吗!
再说,里根也管不了。
这种民众自发地抵制日货的风潮他怎么管?
站出来替日货发声,号召大家使用日货?
不说美国民众会不会游行让他滚下台,就是美国本土的实业家们也不会让啊。
他不站出来亲自作秀砸日本货就不错了,还管,管你妈逼!
是的,已经有政治敏感性高的政客站出来作秀了,无论是冲着这波民意来的,还是身后站着美国实业家金主的,都站出来作秀。
抵制日货,批评日货品质低劣,公开作秀在公众面前砸毁日货,号召大家使用美国货。
爱国,那就用美国货!
这其中,之前肖恩联系过的家电制造商们反应最快,汽车企业也第一时间跟上开始呼吁抵制日本汽车。
什么日本汽车薄的跟纸一样,一旦发生车祸,日本车受伤最重,稍微严重一点会被挤成饼,对车内人员安全造成很大危害。
更有直接进行测试的。
嗯,车辆在上市前确实要进行撞击测试,也要对外公布测试信息,但公布的东西真假谁知道呢?
总不能车主自己真的去亲身测试一下吧!
再说,绝大多数车辆是在城市内使用,因为速度限制,车祸都不严重,不超过一定限度没什么区别。
反正现在美国车企纷纷动了起来,宣传日本车都是薄铁棺材,一发生车祸就完蛋了。
一些报纸,媒体更是信誓旦旦地公布了一系列统计数据,给不同车辆,1000次车祸中车内人员死亡排行榜。
日系车肯定是勇夺前三!
突然之间,日本的所有产品全都是人人喊打,在这个时期,攻击日本产品颇有些政治正确的味道。
说实在的,肖恩都没想到事情会闹这么大!
通用电气这边法务部长也是傻眼了,他是多少知道点东西的,华盛顿事情闹这么大,他都吓哆嗦了。
不过更令他高兴的是,之前特意找到帮自己管理投资的证券公司交易员联系,抛售手中的日系股票,并且抽出来一小部分资金准备做空。
发了!!!
乘着舆论热潮,不用肖恩联络,杰克·韦尔奇就吩咐法务部这边尽快将三家公司告上法庭!
法务团队这边也不含糊,这才5天时间,新闻上就又多了一条,东芝、三菱、日立被人告了。
与此同时,肖恩这边也通知了在东边的团队,在燕京、港岛、东京、洛杉矶四个地方,同时将三家公司告上法庭。
在燕京和东京没什么问题,可在港岛和洛杉矶告日本公司就有点扯了。
中国企业和日本企业的关系找美国人主持公道吗?
不过,考虑到外包这个官司的是美国人,也还算说得过去。
不管如何,现在声势是彻底起来了,特别是福克斯抢先将通用电气和保护伞军事承包公司状告三家日本企业的消息爆料出去之后。
肖恩没好意思让新世界传媒爆料,太赤果果了,要脸!
媒体和民众的热情一下就炒热了,通用电气告人家还能说同行竞争,你一个军事承包商是什么情况?
这年头军事承包商连法律问题都可以承包了吗?
业务范围挺广啊!
不管如何,现在全美的舆论热情都被吸引住了,媒体天天都是关于这些事情的报道,无论是肖恩这边还是通用电气,都将一些证据直接呈现在媒体面前。
普通人可不是法官,普通人判断问题是很主观很容易被影响的。
证据确凿,加上现在的反日热情,很容易就给三家公司判了罪。
受到保护伞和通用电气的刺激,十几个大型的律师事务所也发现其中的商机,准备顺应大势趁机捞一笔。
他们联络在这次灾情中受损的美国民众和工厂,签署了赔偿金分成协议,先后也将涉案的几家日本企业告上了法庭。
全美,几十个官司,蔚为壮观!
肖恩都怀疑三家公司的法务团队有没有这么多人,能应付这么多案件同时开庭审理。
日本在美商家全都倒霉了,特别是东芝三家,产品被商场退货,签署的商业协议全部搁置,三菱收购洛克菲勒中心的计划也同样停滞。
索尼的盛田昭夫也傻眼了,不是针对三菱的吗?
队长,别开枪,我是自己人啊!
面对汹汹民意,日本商界恐慌,内阁受到个大公司和财团压力,同样坐不住了,在他们看来,这是美国爸爸对贸易逆差又产生了不满,推动的一次反日活动,准备割肉,外交省立刻出动开始在美国活动。
只是让他们失望的是,一番活动,钱没少花,收获却不多,只是知道不是美国政府方面有什么针对日本的政策,这次完全是巧合,是民间推动的。
一时间,找不到事件源头的日方,目光全部集中到了冲锋在最前面的通用电气和保护伞两家身上。
/86/86068/29677880.html
第(3/3)页